吴蔚:越共总书记来了,德国总理马上到…… |阮富仲|默克尔_网易订阅
资料图直新闻:吴先生,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30日开启了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他也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如何看待阮富仲访华的特殊意义呢?特约评论员 吴蔚: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成为中共二十大之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我认为这绝不是巧合,事先一定经过了中越双方密切的沟通,中方如此安排自然有其深意。要知道,在中共二十大胜利闭幕之后直到11月中旬印尼G20峰会、泰国APEC峰会密集上演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个大约十来天的“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德国四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要展开访华行程。外交礼仪讲究“客随主便”,外宾来访的先后顺序往往由东道主敲定安排。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阮富仲同志这个“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访华外国领导人”的殊荣,无疑是中越两党引领两国关系的重要写照。另一个重要细节是,陪同阮富仲访华的是一个规格很高、规模很大的访问团。根据越南官方媒体披露,此次陪同阮富仲访华的有包括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内政部部长在内的多位越共中央高层,还有包括公安部长、国防部长在内的多位政府高官。它预示了阮富仲此访事关两党、两国交往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又一个细节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党保持着党代会后互致贺电、高层互访的惯例。在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访的目的地就选择了越南。阮富仲此番访华选在中共二十大之后,正是对友好默契的遵循。2021年1月31日,在越共召开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阮富仲第三次当选为越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天发去贺电予以热烈祝贺。前几天,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胜利召开后,阮富仲也第一时间发来贺电热烈祝贺习近平再次连任党的总书记。阮富仲在贺电的最后着重写下:“我期待早日同您再次见面,就重大战略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增进双方政治互信,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上述两个细节充分地体现出,中越党际交流引领两国交往的举旗定向作用,两党、两国的传统友谊无疑对这个双边关系的维系起到了关键的正面加持作用。阮富仲此次访华,中越双方会否就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能、新的历史意涵,无疑是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资料图此外,除了从中越两国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还要从中越两国携手推动周边区域友好发展的角度展望阮富仲访华的意义。越南是东盟国家、是南海的域内国家,它的政治影响力、经济体量、军事实力都是区域内极具分量的。随着数个重要国际会议即将在东盟国家召开,国际政治舞台即将迎来所谓的“亚洲时刻”。在那一刻到来前夕,中国和越南这两个域内重要国家提前对表、商定下一步沟通的议题与方向,无疑为区域凝聚共识带来了令人心安的确定性。此刻,阮富仲的专机已经抵达北京,相信更多悬念即将在未来几天揭开,它所传递的信号值得大家继续保持关注。资料图直新闻:另一方面,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前段时间,他在柏林公开发出“反对与中国脱钩”的呼吁。与之相对应的,德国执政联盟内部却出现所谓的“战略审慎”。吴先生,你如何展望德国总理的访华之行,哪些因素在综合作用?特约评论员 吴蔚:客观地讲,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行程时间并不长,据德国媒体披露可能是一次“当天到,当晚走”的闪电式访问。但它的意义万不可小觑,尤其是当德国政坛已经实现政权更迭,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在加速“后默克尔时代”的告别。中德两国关系、中欧两方关系今后的走势,我们都能在朔尔茨此次访华中窥见出一个大致轮廓。前不久,朔尔茨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明确表态称“我们不能与中国脱钩,非但如此我们还要继续推进与他们的贸易往来”。这番表态为他在总理任上的首次访华奠定了总体基调。正如默克尔在任期间的历次访华,德国高访团的阵容都是“含金量”十足的,德国的商界大佬们非常清楚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决定性意义。德国媒体十分上道地梳理出此次陪同朔尔茨访华的德企大佬名单:大众、宝马、西门子、默克、德意志银行、巴斯夫化工、德国医药、拜耳制药、阿迪达斯等等。他们当中的许多都在中国有着稳健的投资以及广泛的市场占有率,我毫不怀疑这些德国企业的老总们将再一次把重注押在中国,在北京签署一系列订单,只是从订单的构成上看,恐怕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纯的“倾销式订单”,而是与中国的产业升级、市场消费端升级深度嵌套的共生模式。是的,经过辉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已经崭露头角,中国正在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革命。在个别领域,比如说新能源汽车,中国的起步时间、布局程度、市场占有率甚至要优于传统汽车制造业大国德国。在这个新趋势下,德国的名企们很难单纯通过“卖车”“卖鞋”“卖家电”等方式瓜分中国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取而代之的是,用全球顶尖的业界解决方案、制程、加工技术,来参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竞争,并最终以共赢的方式分享发展红利。一言以蔽之,强如德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强国,站在今天的中国市场面前,也必须拿出点压箱底的真本领了。事实上,我强烈建议德国企业的大佬们认真研读一下中共二十大报告。在中国式现代化这张宏伟蓝图中,外资与外企的可参与性是很高的,随之而来的发展红利是无穷的。中国正在加快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全力推动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也在以“揭榜挂帅”的方式欢迎世界各国的资本与企业深度参与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将所谓“与中国脱钩”挂在嘴边的政客们真是非蠢即坏,要是听信了他们的谗言,那真是把车开进了沟里。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如今的德国政坛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朔尔茨总理的执政根基与政治赋能的取得方式已经与默克尔时代大相径庭。欧洲媒体用“交通灯”来形容德国新一届执政联盟,红黄绿三种政党颜色充分表明了,这个执政集体在一些重大战略方向上多少是存在分歧的。尤其当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在进一步冲击欧洲政治格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偏见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决策。因此我们也频繁看到德国总理与德国外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画面出现,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政治取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政府在战略抉择时的自我分裂。作者丨吴蔚,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延伸阅读朔尔茨将访华有些人绷不住了?德媒:从美国手中解放出来德国总理朔尔茨11月4日访华终于官宣。近期,关于此访的各种消息铺天盖地,特别是一些德国媒体反复炒作是否允许中资企业入股汉堡港码头一事,大肆渲染“德国对中国加大依赖”“中资入股危害德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好像是要专门给朔尔茨访华添堵。漫画图企业投资欧洲港口原不是什么稀罕事,近年来不少国家港口为吸引投资纷纷向中企伸出橄榄枝。此次中企要作为小股东入股的“福地”集装箱码头,也不过是汉堡港最小的集装箱码头。但一些德国人偏偏要将一个互利合作项目炒成事关国家安全的“大戏”。不得不说,在美国对华“脱钩”“民主对抗威权”的鼓噪下,着了美国道、中了美国毒的欧洲人还真不在少数。但欧洲也不缺敢说实话、公道话的“人间清醒”。资料图近日,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商报》前发行人施坦加特(Gabor Steingart)在《焦点》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应同中国进行港口交易的五点理由》就很有看头,讲明了事,说清了理。听听他怎么说。最近,德国围绕是否允许中资企业入股汉堡港集装箱码头的讨论异常激烈。将“制度竞争者”拒之门外成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至少美国会对此感到满意。美国人正敦促德国人打破迄今为止的对华政策,山姆大叔在大西洋彼岸朝德国人喊话:我们需要你!德国自民党和绿党,还有梅尔茨(基民盟主席)和施潘(基民盟副主席)则对美国频频点头示好。漫画图在围绕中国入股汉堡港集装箱码头的讨论中,施潘的话语听起来像是拜登和特朗普的干儿子。他说:“我们从新冠疫情和能源危机中得到的一大教训就是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一、朔尔茨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孤掌难鸣华盛顿的“征召令”一下,梅尔茨、林德纳(自民党主席兼财政部长)、哈贝克(副总理兼经济与气候保护部部长,绿党)纷纷响应。对所有党派而言,同中国的“伙伴关系”俨然已成为“依赖”的代名词,危机四伏。资料图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军方突然发现到处都存在着“依赖”和安全漏洞。近来,高速公路立交桥乃至集装箱码头都成了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11月初,朔尔茨将在西门子老板、工业联合会主席和大众总裁的陪同下前往中国。朔尔茨仍在保持低调,他任汉堡市长期间确立了维护自由贸易的立场,但显而易见的是,保持这种立场越来越难。将“制度竞争者”拒之门外已成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购买商品时看重的不再是价格和质量,而是生产商的政治观点是否符合西方的价值观。二、美国是对华遏制政策的受益者对华遏制之风俨然已经从华盛顿刮到了柏林,德国引以为傲的中小企业们,突然之间被要求对出口商品进行申报,全世界都弥漫着保护主义的气息。资料图美国从对华遏制政策中获取的经济利益显而易见。如果美国加强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作为北约成员国的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友好国家的贸易,就会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西方经济循环。在这里,美元占据主导,华尔街制定游戏规则,硅谷定义技术标准。但德国的国情与此不同。经历了纳粹暴政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德国开始致力于取得国际谅解和发展全球贸易。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以接近促转变”政策很快被阐释为“以贸易促转变”,成为德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黄金准则,而且这种准则不仅仅适用于东方阵营。三、德国不应耻于谈利益的五点理由现在就为“以贸易促转变”政策唱挽歌还为时尚早。刚刚卸任的德国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迪斯在出席最后一次股东大会时,对美国、以及同样被政治问题困扰的DAX企业(指构成DAX股指的30家德国主要企业)高管们表示,我们不能通过“阵营对立”解决问题。政府和反对党的政治家们至少应该认真听听经济界人士的想法。现在德国和欧洲到了确定自己独立立场的时候了。以下五个充分的理由将告诉你,为什么德国不应该耻于谈论利益并且应该抵制美国的“脱钩”政策。第一,旨在实现和解的“以贸易促转变”政策同时也改变了德国。德国在纳粹时期一直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战后,德国依靠出口导向型模式和面向世界的企业重新融入了世界。对陌生文化同样持自由开放的态度,使德国人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和愉悦的文化体验。资料图第二,德国经济肩负着对国家的责任。德国要支撑其全世界最昂贵的社会福利体系,必须依靠在国外开展经济活动。亚洲的人工成本优势和占德国经济比重极高的社会福利体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换句话说,德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岁月静好是靠中国的长三角地区来支撑的。第三,外国和外企的直接投资不仅给德国注入了资金,也带来了订单。如果德国政府禁止中资企业作为小股东入股汉堡港,中国的部分货轮将来可能就会转到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等港口卸货。汉堡将损失一个投资者以及可观的营业额。资料图第四,出于政治原因退出一个国家的市场,会使数十年来积累的资产打水漂,就像我们在俄罗斯所经历的那样。退出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而言就相当于在自毁长城,尤其将会给大众、巴斯夫、蒂森克虏伯等企业,以及作为德国“隐形冠军”的家族企业的营收带来负面影响。第五,将经贸关系政治化、将安全考量置于价格关系之上,受影响的首当其冲是消费者。出于安全原因,无论是对所有商品还是仅对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商品加价,都将人为导致供应紧缺和价格上涨。美国的“脱钩”政策是导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资料图四、结论朔尔茨访华时,应该把同党派的克劳斯·冯·多纳尼(前汉堡市长)的著述《国家利益》带进机舱好好读一读。资料图这位已经94岁高龄的社民党人在书中写道:“德国政治家不应在对华政策上动揺。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是美国利益的基本底色。美国向来有以人道理由掩饰其权力利益的传统,德国人不应被迷惑。”考虑到这点,欧洲人要做的不是与美国分道扬镳,而是要把自己从美国手中解放出来。